去粗取精,古人護齒有奇方。因于虛者,多屬肝腎兩虧,虛火上炎,致牙齒浮動隱痛,脈細數。
治宜滋養肝腎。
虛火牙疼主要表現爲:牙齒隱隱作痛或微痛,日久不愈,牙龈微紅,微腫,久則龈肉萎縮,牙齒松動,咬物無力疼痛,午後疼痛加重,一般伴有舌苔黃厚、口苦、發燒、便秘或大便不暢等全身症狀。
此時大劑量的服用中成藥中的去火藥效果極佳,當天就能緩解症狀。
千萬不要服用含甲硝锉成分的藥物(甲硝锉主要針對由厭氧菌引發的牙周炎),不僅藥不對症,而且副作用極大。
此外,用鹹瘦肉、淡菜、大米加生地煲粥,可以除火清熱,對牙根腫痛、因燥火而引起的風火牙痛都有相當功效。
一般來說,虛火牙疼在身體較差或年齡較大的人中比較多見,多爲腎虛引起。
因濕熱客于手足陽明二經,致龈腫腐潰,或齒牙腐蝕,甚至蛀空疼痛者,治宜清熱、除濕、止痛。
陰虛體弱人多易患濕熱牙疼。
“濕熱”是指身體代謝不好,毒素沒辦法及時排出,停留在體內。
濕熱解,則牙疼自愈矣,故濕熱牙疼的治療應以疏濕清熱爲主,經雲風能勝濕,寒可勝熱。
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,所以,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,不宜暴飲暴食、酗酒,少吃肥膩食品、甜味品,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,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,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。
去粗取精,古人護齒有奇方 早在古代,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牙齒保健法,如進食時細嚼慢咽,清晨及飯後叩齒鼓漱,解便時咬緊牙關等。
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,對維持人體身心健康卻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,值得我們現代人去思考與學習。
刷牙與漱口 漱口是潔牙護齒的大衆方法之一。
早在幾千年前,我們的祖先爲了預防口腔疾病,就已經開始注意口腔衛生,並掌握了許多科學的護齒方法。
公元前五世紀的《禮記》有:“雞初鳴,鹹漱”的口腔衛生習慣,這說明我們的古人很早就有了漱口的習慣。
公元前205年—140年,西漢初期醫學家淳于意在“齊中大夫病齲齒”案例中,也明確提出患者的病得之“食而不漱”,並囑其以“苦參湯”漱口而愈。
公元1624年,明代醫家張景嶽在《景嶽全書》中更是很科學地指出:“每于飯後必漱,則齒至老堅白不壞。
”強調要在每次進食後及時漱口,保持牙齒清潔和口氣清新。